這裡可說是我從小玩到大的地方,記得小時候不論是過年、元宵節、中元普渡、平安戲等等的,
在這附近的人都會來這參加廟會、拜拜的,隨著文化的改變及年紀越來越大,去的次數也少了!
不過這裡確實有許許多多小時候的回憶~還有年輕時清澀又純純愛的痕跡!唉唷~好害羞唷!
ㄚ。。。離題了~有空來走走呀!
義民廟~正門
門口的1對石獅
石雕~龍
廟前廣場
細說~義民廟
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末,已是深秋季節,寒風凜冽蕭索,吹得人心直打哆嗦,卻吹不熄漫天烽火。
打從林爽文在彰化大里村(今臺中大里)宣布起義反清之後,戰火就好像秋風掃落葉般地蔓延,短短的十天,大墩(臺中)、彰化、竹塹、淡水、鳳山等重要城市紛紛淪入林爽文及同夥莊大田手中,可憐的臺灣同胞,逃的逃、死的死,因為林爽文的部隊不同於有組織的正規軍,缺乏嚴格的軍紀,每攻下一個城市或村落,總要來一場燒殺劫掠,橫屍遍野的景象處處可見。
十天後,林爽文登上天地會盟主寶座,號稱順天,好不得意。面對林爽文強大的壓力,守臺清軍束手無策,只有惶恐焦急地困守府城、諸羅、鹿港等幾處據點,等待朝廷援軍來解圍。「烽火遍地、生靈塗炭」,這是臺灣當時最好的寫照!多少無辜的百姓,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勤闢建的家園被匪徒蹂躪,被戰火燃燒,卻無可奈何!
所幸天無絕人之路,就在水深火熱之際,住在新埔附近的客家人,自動籌組了一支一千三百餘人的「義民軍」,協助清廷圍剿林爽文。本著「捍衛鄉土義無反顧」的信念,義民軍轉戰各地,與林爽文部隊激戰數十次,犧牲慘烈!
乾隆五十二年,清廷派陝甘總督福康安率十萬大軍登陸鹿港,會合義民軍,全力圍剿林爽文。次年一月,林爽文終於被擒,二月,莊大田也被俘,戰事始告平息。
在為期一年多的剿亂中,陣亡的義民軍曝屍荒野,新埔富紳林先坤等見狀不忍,乃將散置各地的義民軍忠骸兩百餘具收集擬擇地安葬,但令人不解的是,載運忠骸的牛車行至現今新埔鎮下枋寮時,任憑驅策,硬是不肯再向前行,地方士紳頓悟可能是天意要將忠骸葬於該地,於是募集資金,在路旁山坡地建造墓塚,次年又在墓前建了一座「義民廟」,以彰義民功勳,義民廟就這樣誕生了。
清廷有感於義民軍協助平亂之功,先後頒賜了「義勇」、「懷忠」」、「褒忠」三塊匾額褒揚;因此義民廟又稱為「褒忠亭」。
咸豐十一年(西元一八六一年),彰化籍戴萬生同樣又揭櫫反清復明旗幟,在全省各地重燃戰火,臺灣同胞再度陷入戰火殘殺的恐懼中,於是新埔地區的客家人又組織義民軍,投入清廷敉亂的行列殺身成仁者為數不少,新埔士紳陳資雲等復將忠骸收集建附塚於總塚之左。今天大家在義民廟後山可看到兩座墓塚原因即在於此。
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據臺,義民廟被火焚燒,光緒二十五年,張坤和等人召集祭典區十四大庄信徒,協議重建,直至光緒三十一年始告竣工。但是今天所見的義民廟也不是光緒年間修建的原貌,因為民國五十二年,曾再度整修過一次。
時至今日,新埔義民廟以成為臺灣地區客家人的信仰中心,平時香火鼎盛,逢假日更是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膜拜、憑弔,或在廟側公園郊遊踏青。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的中元祭典,輪值地區遍及桃竹兩縣,參與的信徒來自全省各地,多達十萬人以上,場面壯觀而感人。
以上資料轉載於YAHOO知識+
留言列表